•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入选“2020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B 类”
  • 喜报|本刊多篇论文入选《学术精要数据库》
  •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首次入选并被评为"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
  •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影响因子持续提升
  •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 浏览排行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2年第12卷第6期
    • 研究论文
    • 包杰,宁梓健,丰程程,姜宏波

      2022,12(6):1-8,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1

      Abstract:

      孢壁作为微孢子虫最外层的结构,是连接微孢子虫与外界环境的桥梁。因此,研究孢壁蛋白对阐明宿主微孢子虫相互作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孢壁蛋白7(spore wall protein 7, SWP7)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序列基本特征,然后合成该基因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蛋白表达并纯化,最后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该抗体的特异性后,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和分析该蛋白在成熟孢子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SWP7的N末端存在信号肽序列,且无跨膜域和GPI锚定位点,可能作为分泌蛋白发挥功能。同时,预测到SWP7有多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可能参与肝肠胞虫信号转导、免疫应答、受体激活等功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WP7均匀地表达于成熟EHP孢壁上,且可能参与到萌发过程中。研究结果可为明确SWP7在肝肠胞虫入侵宿主中的功能及其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01-08]

    • 张林,张浪,周剑光,甘金华,张涛,何力

      2022,12(6):9-14,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2

      Abstract:

      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 TBK1)基因在天然抗菌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抗病天然免疫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草鱼TBK1基因(ciTBK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2对,基于ciTBK1和18S rRNA双标准曲线建立了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 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曲线Ct(Cycle thrshold)值与模板浓度的对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建立的qRT PCR检测方法能特异地定量检测ciTBK1基因,检测灵敏度可达50 拷贝/μL,且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所建立的qRT 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09-14]

    • 楚树坡,徐志强,张耀明,张璐,孟广玮

      2022,12(6):15-20,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3

      Abstract:

      针对工船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机械化起捕问题,研制了一台真空吸鱼泵样机,在“国信101”号养殖工船试验船上开展实船试验。样机采用单筒式结构和预抽真空工艺,真空集鱼筒的吸排鱼口采用刀闸阀,采用液位控制吸排过程。试验在浪高1.00~1.40 m,船体横摇和纵摇明显的条件下进行。首先进行了不同吸程下的吸水性能试验,然后进行了大黄鱼起捕试验,试验用鱼为从养殖舱内随机抓取游动活跃、外表无损伤的大黄鱼。吸水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吸程的增加,单次吸排周期时长增加,真空集鱼筒内真空度增大,但真空吸鱼泵的输送量减小。起捕试验结果显示:在吸程2.30 m条件下,用时498 s,将37.10 kg大黄鱼全部吸捕完成;起捕后所有大黄鱼体表均无明显损伤,且大部分大黄鱼仍保持较高活跃性。研究表明:采用真空吸鱼泵对工船养殖大黄鱼进行机械化起捕是可行的。[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15- 20]

    • 李兆千,张亚楠,易伟

      2022,12(6):21-28,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4

      Abstract:

      为了解渔业环境中更多的元素成分,采用ICP MS半定量分析监测渔业水质,本研究就铅、镉、钠、镁、铁、锰等6种元素在检出限、最高允许标准值、数据应用、水质检测4个方面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半定量分析的应用需关注具体元素和水质样品的浓度量级。渔业水质监测中可以将铅、镉、锰、钠、镁的半定量分析作为初级筛查分析。[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21-28]

    • 综述
    • 金晶,贝亦江,周凡,王海洋,马文君,丁雪燕

      2022,12(6):29-34,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5

      Abstract:

      本研究对2021年度浙江省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全省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得以创新发展,其中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占据主导地位,养殖效益较好,减肥减药成效显著。湖州、嘉兴两市养殖发展最为迅猛,但目前生产量还不能满足本地市场消费需求,需从外地购入。并对浙江省小龙虾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促进浙江省农(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29-34]

    • 樊菲,张祝利

      2022,12(6):35-42,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6

      Abstract:

      为实现国家玻璃钢渔船产业良好起步并高质量发展,构建玻璃钢渔船质量保障体系非常必要。本研究介绍了中国玻璃钢渔船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瓶颈,分析了亟需构建玻璃钢渔船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中国玻璃钢渔船建造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和体系架构,并从标准体系构建、技术研发、人员培训、原材料与过程质量监管和结果质量评价5个方面进行论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35-42]

    • 燕艳华,席兴军,初侨,兰韬,谢丽华

      2022,12(6):43-49,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7

      Abstract:

      对虾是中国水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标准化在中国对虾(Penaeus)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着中国从对虾商品消费大国向对虾产业质量强国转变。本研究基于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从对虾产业的市场供应与国际依赖、技术创新与内陆化养殖、组织协同与规模化发展、产品质量与竞争优势等4个方面剖析了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厘清了标准化与对虾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种质资源保护、产业效益增加和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作用关系,并在进一步分析中国对虾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虾全产业链标准化”,具体包括构建并完善中国对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对虾全产业链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推进对虾全产业链综合标准化提升、加强对虾关键技术标准的国际对话和协商等4个方面措施和建议,旨在为中国标准化推动对虾产业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转变提供借鉴与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43-49]

    • 王彩理,王淑夏,于爱美,毕国栋,滕瑜

      2022,12(6):50-55,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8

      Abstract: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作为中国养殖对虾的主要品种之一,其质量安全备受关注。本研究介绍了凡纳滨对虾产业链苗种、养殖、饲料、加工、消费、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情况现状和隐患,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针对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安全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提出了保证苗种质量、加强养殖和饲料管理、建立产业链安全模式、完善溯源体系等建议,为促进凡纳滨对虾质量的提升、积极应对安全隐患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50-55]

    • 徐锦华,乔璐,杨臻,刘璐,孙慧武,穆迎春

      2022,12(6):56-64,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2.06.009

      Abstract:

      本研究对2015—2020年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主要研究机构、文献、专利及标准发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在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及营养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方面的研究较少。现阶段应加快构建南美白对虾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指标体系,制定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标准,加强南美白对虾研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南美白对虾国际竞争力,应加强南美白对虾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升国际市场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本研究明确了南美白对虾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研究现状、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为科研人员了解基础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56-64]

    • 官方评议
    全选
    显示模式: |
    • 王文雯, 杨静茹, 付正祎, 于刚, 马振华

      Abstract:

      本实验采用体长10.34±1.33 cm、体重19.0±3 g的活鱼,并用聚乙烯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在3种不同运输时间(4 h、8 h、12 h)下,探究高体鰤应激、代谢、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水体中氨氮(NH4-N)浓度升高,而pH和溶解氧(DO)降低。在肝脏组织中,4 h组谷胱甘肽还原酶(GR)表达水平和丙酮酸激酶(PK)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8 h和12 h(P<0.05);12 h的组铜超氧化物歧化酶(Cu-SOD)表达水平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4 h和8 h (P<0.05);12 h时的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高于4 h和8 h(P<0.0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1)在4 h、8 h、12 h三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鳃中,8 h时的 GR的表达水平和PK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4 h和12 h;8 h时的Cu-SO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4 h和12 h 组(P<0.05);4 h时的Mn-SOD表达水平显著低于8 h和12 h (P<0.05);12 h时的MDA浓度显著高于4 h和8 h ;12 h的MHC-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4 h和8 h 。随着时间的增加,鱼类在运输过程中会影响水质(酸碱度、氨氮、溶解氧),导致鱼体肝脏、鳃损伤。所以运输最好控制在8 h内,减少对鱼体生理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损伤。

      • 1
    • 冯诗语, 王馥容, 丛玉婷, 王连顺, 卢亚楠, 王丽, 谷晶, 杨国军, 王华

      Abstract:

      养殖废水中氮元素的积累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了实现养殖废水中氮的去除,通常采用传统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的出现实现了生物脱氮技术的突破。HN-AD菌能同步实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具有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世代时间短和脱氮速率快等优势,因此在养殖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HN-AD菌的生物脱氮特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相关催化酶系以及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从HN-AD菌株筛选、脱氮原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HN-AD菌在养殖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1
    • 孙 鹏, 张永泉

      Abstract:

      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本文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为分析案例,利用黑龙江所2016-2021年横向科研项目为基础数据,结合前期资料查阅、当前成果转化工作的宏观政策、调研合作对象的服务需求、与有代表性的科研人员座谈交流,深入分析黑龙江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从引入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宣传科研院所科技优势等方面对渔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可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提供借鉴,并为政策研究提供理论视角和数据支撑。

      • 1
提交
元数据检索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编辑部
主  编:崔国辉
副  主  编:孙慧武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永定路南青塔150号,邮编100141
电  话:010-68695891
国际刊号:2095-1833
国内刊号:11-6018/S